资源学院迎接党的104周年华诞系列党员故事之一
破冰拓荒三重境,砺行致远一颗心
——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杨慧
编者按:喜迎党的104周年华诞之际,资源学院特选树一批在教学一线潜心育人、科研领域勇攀高峰、服务师生甘于奉献、行业就业青春报国的先进师生党员典型,采写他们在教书育人和学术创新中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故事。字里行间,既有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的坚守,也有实验室里攻坚克难的执着,更有服务同学成长的赤诚。他们以行动诠释党员担当,以作风砥砺奋进姿态,用奉献书写时代答卷。首期推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杨慧教授事迹,邀师生一同感受榜样力量,在追寻初心足迹中淬炼实干作风、汲取奋进力量。

杨慧,中共党员,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5重点人才“天池英才”特聘专家,徐州市优秀女教师、中国矿业大学教学名师(A类)。
一、破壁:迎难而上,拓科研新局
初到矿大,面对所在学科基础薄弱的状况,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慧深知,真正的事业价值在于迎难而上、开拓新局。她毅然调整科研方向,与学校能源资源特色相融合,进入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积极投身“能源资源碳排放过程监测与模拟”这一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新兴领域,直面技术难题。当硬件开发设备尚未到位时,她不等不靠,毫不犹豫自费购置开发模块,全身心扑在对硬件开发实验平台的研发上;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学院跟进投入的到位,这个平台也持续成熟完善,16年来支撑了10多个版本碳排放监测仪器的硬件开发迭代更新。这份在科研起步时展现的主动攻坚和实干精神,为她日后的征程定下了奋斗的基调。在自身不懈拼搏和博士后导师悉心指导下,入职两年内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并顺利晋升副教授。
二、擎灯:负重前行,守使命星火
科研之路并非坦途。2014年,杨慧所在的本科专业面临调整。专业暂停招生、最终撤销,如同科研命脉被斩断,她陷入了长达五年的迷茫与沉寂。最终,那份源于党员身份的责任感,成为支撑她内心的力量;组织的关怀和暖心鼓励,让她重新审视肩上的使命,点燃了重拾科研的决心。无数深夜,当家庭与事业的天平难以平衡时,她左手怀抱被键盘声惊醒的女儿,右手单手敲击键盘,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申请书。当学院面临专业招生困境时,她深知作为学科骨干的担当,毅然牵头申报“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新工科专业,紧扣时代需求,通宵达旦梳理材料,最终成功获批。新专业设立后,杨慧团结带领相关教师全心投入建设,在2024年软科排名中荣获A+。然而,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接到相关部门申报一级学科硕士点的通知,而这时距答辩仅有一周的时间!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巨大压力,杨慧没有丝毫犹豫,又一次站了出来。电话协调打到嗓子沙哑,短短七天,硬是联络并整合了跨越4个学院3个平台的30多位老师。最终,带领团队完成了42页简况表和241页佐证材料,并于2021年成功获批!从低谷中的默默坚守,到两次临危受命的挺身而出,杨慧用行动诠释了关键时刻“顶得上、靠得住”的党员责任担当。
三、躬行:扎根一线,践大地初心
杨慧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新疆、江苏、山西等多个省区的碳排放综合管控,为国家“双碳”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她深知,真正的科研价值在于服务国家战略和人民所需。为此,她率先垂范,带领研究生团队开展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在艰苦矿区进行生态环境野外调查和实测采样251天*人次,行程万里,足迹遍布荒漠戈壁与矿山深处,脚踏旷野,头顶烈日,身遭严寒酷暑,带领团队详细记录了矿区的生态环境数据,向科技部汇交63个生态环境数据集,给学生讲述新疆的重要地缘政治意义和老一辈新疆科考中的先进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和奋发进取心。这背后,是杨慧每年数百个日夜的风餐露宿和执着坚守。面对艰苦环境和繁重任务,她总是走在最前面,用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服务国家绿色发展战略。这份不畏艰辛、躬身实践的执着,正是她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生动写照,无声地践行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

杨慧始终牢记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扎根教学科研一线,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37人,博士研究生10人,先树己德再树人德,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获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排序第1),江苏省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主编教材1部(第1版9次印刷),主持江苏省教改重点课题等11项,CSSCI期刊教学论文入选中国知网学术精要三高论文,获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序第1)等教学荣誉21项。主持科技部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项目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1项,在SCI/EI等期刊发表论文73篇,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2项,美国授权1项,软件著作权授权8项,获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11)等科研奖项3项,培养了一批具备地理信息、人工智能和地质工程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杨慧的科研教学之路,在困境中淬炼韧性,于担当中绽放价值。从低谷奋起到勇挑重任,从扎根一线到科研报国,她以百折不挠的韧劲和赤诚奉献,深扎学科沃土,点亮学术星光。每一次抉择与坚守,都映照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本色;她的足迹印刻山河,更镌刻在科研报国的时代长卷中。
策划:熊志忠、杨昭
来源:热伊拉
一审一校:赵亚平
二审二校:杨 昭
三审三校:熊志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