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七一系列党员故事之二:深地探微志 育才见真章——资源学院党员教授李文平

发布日期:2025-07-01 浏览量:

资源学院迎接党的104周年华诞系列党员故事之二

深地探微志 育才见真章

——资源学院党员教授李文平

编者按:喜迎党的104周年华诞之际,资源学院特选树一批在教学一线潜心育人、科研领域勇攀高峰、服务师生甘于奉献、行业就业青春报国的先进师生党员典型,采写他们在教书育人、学术创新、学习就业等实践中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故事。字里行间,既有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的坚守,也有实验室里攻坚克难的执着,更有服务学生成长的赤诚。他们以行动诠释党员担当,以作风砥砺奋进姿态,用奉献书写时代答卷。本期推出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李文平教授事迹,邀师生一同感受榜样力量,在追寻初心足迹中淬炼实干作风、汲取奋进力量。

李文平,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地质工程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成员,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矿业大学“矿区地质与灾害超前探测与预警”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矿区深部零碳负碳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在鄂尔多斯盆地幽深的矿井下,巨厚白垩系下煤层的开采曾导致严重的突泥溃砂事故,严重威胁矿井安全生产与人员生命安全,还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在祖国西部的煤田上,开采活动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压力。这些国家能源安全绿色开采所面临“卡脖子”地质工程难题,成为李文平四十载科研生涯的冲锋号角。作为一名老党员,他以“向大地求索,为生命守护”的信念,在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保护领域写下了科技报国的赤诚篇章。

一、大地为证:破解矿山生死关

科学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党员教授,李文平总是紧盯国家能源资源的重大课题,把矿山地质安全作为最深的牵挂。面对鄂尔多斯矿区离层突水的严峻挑战、矿工生命遭受威胁的困境,他带领团队深入矿井一线,探寻问题根源;经过二十年攻关,他带领团队首次揭示白垩系底部与侏罗系接触带的古风化壳是突泥溃砂的关键物源,建立了采动突泥溃砂灾害预测评价和防控技术体系,将离层水害事故发生率降至趋近于零;在淮北、淮南矿区,他提出的渗流转换致灾机理理论和开发的陷落柱突水快速治理技术,显著降低了突发水事故发生率,让矿区“焕发生机”。这些成果,不仅赢得了十余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的殊荣,更守护了无数矿工家庭团圆的灯火。

二、绿色变革:从灾害防治到生态重塑

当国家双碳战略的号角吹响,这位老党员的目光又投向更辽阔的战场。在西部干旱矿区,他主持的国家“973”计划课题“西部煤田地质生态结构及环境工程地质模式”,率先突破传统采矿模式对生态的破坏性桎梏,以科技之力重塑了人与自然共生的新路径。他将科研阵地推进到西北的荒漠一线,构建干旱半干旱矿区生态水位监测与溃砂预警系统,让神南、金鸡滩等矿区实现开采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采矿不应是向大地索取的单向过程,而应成为人类与地球对话的桥梁——我们既是开发者,更应是修复者。”李文平如是说。

三、薪火相传:众行致远育桃李

作为博士生导师,李文平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秉持“引育并重”理念,确保人才成长有沃土、创新有赛道、成果有依托。他常以“大道不孤,众行致远”勉励团队,并不遗余力培养、支持后学。他累计培养博士、硕士100余名,其中多人已成为高校教授、企业技术骨干。他坚持理论结合实践原则,常带领学生将课堂延伸到井下工作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便在科研任务繁重时,仍坚持每周与研究生一对一交流,从实验设计到论文撰写倾囊相授。他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阶梯式培养,在国家级课题申报的过程中,从选题论证到技术路线设计,带领团队并肩作战,深入研讨分析,精心打磨申报材料。他致力于打造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高层次平台,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主持申报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中心,奋力推动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科学探索没有终点,我们不仅要解决今天的问题,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答案。”如今,年届60岁的李文平担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深部碳储空间探测”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探索CO地质封存与矿山安全协同路径,主持千万级央企“揭榜挂帅”项目,为碳中和目标提供地质方案,在深地工程与生态安全领域深耕细作,向着“安全、绿色、智能”的地质工程未来继续攀登。大地为证,党徽作引,一位老党员科学家的赤子丹心,仍在为守护国家能源安全、描绘矿山绿色画卷而澎湃不息!


策划:熊志忠、杨昭

来源:李小琴、陈祥顺

一审:赵亚平

二审:杨昭、乔伟

三审:熊志忠、申建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中国矿业大学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大学路1号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 邮编:221116  苏ICP备050071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