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七一系列党员故事之四:挚爱繁星者,善做萤火——资源学院青年党员教师刘静

发布日期:2025-07-01 浏览量:

资源学院迎接党的104周年华诞系列党员故事之四

挚爱繁星者,善做萤火

——资源学院青年党员教师刘静

编者按:喜迎党的104周年华诞之际,资源学院特选树一批在教学一线潜心育人、科研领域勇攀高峰、服务师生甘于奉献、行业就业青春报国的先进师生党员典型,采写他们在教书育人、学术创新、学习就业等实践中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故事。字里行间,既有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的坚守,也有实验室里攻坚克难的执着,更有服务学生成长的赤诚。他们以行动诠释党员担当,以作风砥砺奋进姿态,用奉献书写时代答卷。本期推出资源学院青年党员教师刘静事迹,邀师生一同感受榜样力量,在追寻初心足迹中淬炼实干作风、汲取奋进力量。

在矿大资源学院这个大家庭里,她的故事有点特别:从没有耀眼的光芒,却总不乏明亮的底色;从无关宏大的叙事,却总不乏生动的情节;从未及动人的成就,却总不乏笃定的跋涉。自诩为“一枚严谨的文青”的刘静,她的人生信条始终很简单:做萤火,守繁星,走在育人的路上。

一、启于思政,矢志不渝,十八年摆渡青春

作为整个大学时代都驰骋在学生工作疆场上的一名热血青年,带着对母校矿大的满腔感恩与热爱,大四时的她主动放弃了研究生保外资格,选择留校读研,并于2007年加入资源学院辅导员队伍,自此开启了作为青春摆渡者的漫长旅程。在过去十八年里,她以无尽汗水恪守育人初心,先后作为辅导员、班主任、本科生导师、研究生导师,以不同身份、在不同维度上开展育人理念和工作机制的实践与探索,持续培养学生近千人。弘扬地矿精神以强化健康人格培养、融通传统文化以创设友好成长生态、贯彻专业理念以促生复合型地矿人才,是她久持的工作理念;有教无类,托举优秀、托底后进,是她不变的工作原则;实事求是,直面问题、多管齐下,是她一贯的工作作风。回望来路,她在各类年级大会、主题班会、专题报告会、专业交流会、辅导培训会等难以计数的各类育人活动中燃烧无悔青春;尤其在学生的学风建设、实习实践、科研训练、升学就业、思想心理等各个方面倾注大量心血,持续践行“全方位育人”理念;又通过设立爱心基金、建设特色团队、研究自选专题、革新育人模式等多种措施进行“全过程育人”的深入探索。直至自己培养过的学生们陆续以卓越校友身份回校时,惯于“低头拉车”的她才发现昔日苦心守望过的柔弱苗圃已蔚然成林。如今分布在五湖四海的“老孩子们”,正共同为祖国的地矿事业而坚守、为民族的复兴大业而奋斗,集体践行着“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青春之约。

二、志于讲台,躬耕教改,精心育地学火种

牢记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使命,刘静倾注十年青春完成了从辅导员身份向研究生导师身份的艰难转换,其根本动力却源于她对高等教育形势的认识:随着创新驱动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创新型专业人才必然成为国家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根本保障,而培养这类人才正是高校一线教师的时代使命。专业人才成长的起点是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于专业教师而言,积极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自主推进教学改革则成为重中之重。面对这一棘手难题,刘静从首次承担专业课《地球物理学概论》的教学任务起,就在老教师们的指导下拉开了“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改革”的“四边形”教学工作模式。经过艰苦探索,她最终选择将自己在思政育人工作中的丰富积淀作为支点,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突破口,来稳步实现《地球物理学概论》课程的提质增效。一方面,将大量精力聚焦于知识梳理、教案优化、教学设计、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方法实践;另一方面,抓住各类培训学习和专业交流机会,深挖、反思、筛选地球物理学领域的思政元素,基于此又专门针对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体系的融合方法专门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研究;再一方面,当课程建设取得实效后,又积极参加教学比赛,以检验教改水平、强化教学能力。时光如白驹过隙,经过五年艰苦努力,《地球物理学概论》课程建设水平终于迈上新台阶,并成功入选学校2025年“动力中国·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在此过程中,刘静也获得了校“百佳本科教学教师”、校“第二十六届教学竞赛二等奖”和“第四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一等奖”等荣誉。但她深知:教改作为高校“立德树人”微观层面的工作,唯有持续多年投入心血才能凸显育人价值,而课堂上那些“有光”的眼睛才始终是初心之所在,更是矿大地学的火种之所在。

三、笃于求真,勇闯科创,深情护乌金炽焰

于刘静而言,从辅导员到研究生导师,这不仅是身份的转换,更是能力维度的跃迁,其实质是育人理念、专业学识、科研素养等育人实力的综合进阶,而这正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资源精神的直观体现。在过去15年里,“煤炭情怀”始终是她科研之路上的“心火”,促使她克服重重阻力、坚持聚焦矿井重大灾害预警与防控这一前沿方向,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以期贡献于煤炭行业转型发展。在资深前辈们的引领与指导下,培养了独立的科研能力,形成了独到的学术思想,系统构建了以并行电法为核心的流固耦合系统监测与预警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并在地球物理仪器设备开发方面积累了科研与教学经验。然而,身在艰苦行业,自“女教师”通往“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其实是一条异常陡峭的山路。庆幸的是,走在这条路上,却有“育才”的“执念”像明月高悬,赋予她上山下矿、跋涉万里的专业胆识;而“求真”的选择又似“竹杖”随行,支撑她“实干为王、正解为要”的科研理念。这样的胆识与理念,让她突破了自身性别的局限,既能风餐露宿跑现场、通宵达旦做实验,也能不眠不休看数据、废寝忘食修文档。高质量完成的国家级、省级与企业委托项目是她能力的证明;获取的多项省级、行业协会奖励等是她汗水的回馈;发表的高品质论文亦是她青春的留痕。但实质上,这一切却依旧源于十八年前的那颗初心,这颗心让她坚持以身作则地为学生做好表率、让她字斟句酌地带学生修好论文、让她同甘共苦地与学生并肩前行,让她在科研的路上赋予他们“敬畏客观、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严于律己、善于协作”的职业素养。

四、守于薪火,党专共融,协同建育人生态

当前,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陡然降临,高等教育正遭受严峻挑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亦面临落伍的风险。作为一名有二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将思政育人、专业育人和党建育人相融通,由此赋予“三全育人”以新内涵,是刘静在过去几年努力探索的另一方向。一方面,她将思政工作的丰厚积淀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大量经验融通为一体,联合学院团委研究并完成了人文公开课“青春十讲”的开发;另一方面,在开展教学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吸纳多个学科的知识和理念,进而以自己主持的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项目为核心,建成了通识教育特色课程《地球科学思维品读》;由此,于2024年正式建成了“专业课-通识课-人文公开课”三课协同的育人新模式,支撑于地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此外,作为支部宣传委员,在代理支部书记期间,团结本支部全体党员申报并高质量完成了校级党支部创新计划项目“党专共融,师生协同,探索地球物理专业链式发展新模式”(2021-2022),与此同时,联合了地球物理硕士党支部搭建了“格物探知”青年学术交流平台,正式构建了“支部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基层党支部工作新理念;继所在党支部荣获校“党支部工作创新奖”(2022)之后,又积极贡献于第二批“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项目(2024)的审报和建设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党建带团建、师生共建的专业育人新生态的形成。而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无疑赋予了“全员育人”以崭新的内涵和可行的路径。

年华未老,足迹悠长。作为一个“低头拉车”的实践派,刘静深知个体力量的微弱,但她更相信萤火虽弱、芒同日月;作为高校一线教师,面对当前复杂的育人形势,更要以心为锚、以智为桨,在有限的生命中开辟无涯的精神疆域,进而在育人的漫漫长途中持续释放生命之光——守护火种,以待繁星!



策划:熊志忠、杨昭

来源:朱柯颐 赵怡清 宋玮佳

一审一校:赵亚平

二审二校:杨  

三审三校:熊志忠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中国矿业大学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大学路1号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 邮编:221116  苏ICP备050071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