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燧石薄片保存化石测量偏差的新算法纠正:孟凡巍教授团队在国际古植物学知名学术期刊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发表论文

发布日期:2025-06-17 浏览量:

具有机壁微体化石作为揭示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历程的重要证据,其形态与大小信息对于古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图1)。在前寒武纪(距今约46亿年-五亿四千万年),硅质岩是保存微体化石的重要窗口之一。然而由于硅质岩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燧石),其难以利用传统孢粉学的酸浸渍法提取有机质微体化石,必须利用岩石切片镜下观察研究。然而,在硅质岩薄片的制备过程中,球状微体化石只有通过中间位置,才能得到微体化石的正确大小;弦切面造成的不完整切割导致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微体化石直径系统性偏小,从而造成统计结果偏差,进而影响对地球早期生物圈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科学认识。

近日,我院孟凡巍教授团队在国际古植物学知名学术期刊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JCR2区)上发表了研究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模型的算法,用以矫正薄片观察中产生的化石尺寸低估问题。

该方法通过建立球状体切割几何模型,结合实际观测数据,推算出微体化石的真实大小分布(图2)。研究者还开发了配套的Python程序,用户无需复杂的数学推导,即可实现快速、可视化的偏差校正计算。该方法适用于各种来源的硅质岩中球形微体化石薄片数据,具有较强的通用性与实用性。本研究为早期生命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数据校正工具,有助于提高微体化石定量研究的精度,从而推动对前寒武纪生命演化过程的深入认识。


图1 地球早期历史中一些常见的微体化石

图2 两组硅质岩薄片下实测的球形化石的直径数据(绿色)通过本研究所恢复出来的大小分布数据(橙色)


论文链接如下: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466672500106X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中国矿业大学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大学路1号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 邮编:221116  苏ICP备050071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