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机壁微体化石作为揭示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历程的重要证据,其形态与大小信息对于古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图1)。在前寒武纪(距今约46亿年-五亿四千万年),硅质岩是保存微体化石的重要窗口之一。然而由于硅质岩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燧石),其难以利用传统孢粉学的酸浸渍法提取有机质微体化石,必须利用岩石切片镜下观察研究。然而,在硅质岩薄片的制备过程中,球状微体化石只有通过中间位置,才能得到微体化石的正确大...
近日,我院隋旺华教授课题组的地质工程博士生吴宝富,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DUSE发表的论文荣登该期刊封面论文(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02/dug2.70001)。该论文聚焦动水条件下浆液在金属矿垮落体内的扩散规律,对金属矿山复杂地层条件下的溃水溃砂防控意义重大。研究摆脱传统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的诸多假设与限制,基于真实工况,运用多种现场手段挖掘和分析数据;从定...
近日,我院地球信息科学系本科生在地信系闫兆进副教授的指导下,于国际SSCI二区期刊《Land》上发表两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展现了地信系本科生突出的科研创新能力。 由21级本科生何孝旭(第1作者)、史怡聪、魏哲、刘志杰共同完成的论文《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Land Use Changes i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on the Northern Slopes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发表于SSCI二区期刊《Land》。该研究聚...
Raman光谱作为一种无损、原位、高空间分辨率的测试手段,在油气地质研究中正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分析干酪根、有机碳组分及有机包裹体的碳结构演化信息,Raman光谱可用于识别油气生烃潜力、精细判别成熟度阶段、重建盆地热历史过程。镜质体反射率是最重要的有机质成熟度指标,并用来标定从早期成岩作用直至深变质阶段有机质的热演化。镜质体主要是由芳香稠环化合物组成,随着煤化程度的增大,芳香结构的缩合程度也加大,...
近日,我院孟凡巍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联合三峡大学王骁鹏博士、四川大学周理副研究员以及智慧长江与水电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专家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自然》)上发表了评论性文章“How a vast digital twin of the Yangtze River could prevent flooding in China”,为中国长江的智慧水利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该论文借助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构建了长江流域数字化模型,对流...
我院地球信息科学系闫兆进副教授在SSCI期刊《Land》上发表的论文“Impacts of Land Use Conversion on Soil Erosion i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on the Northern Slopes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入选ESI全球Top 1%高被引论文(ESI Highly Cited Paper)。该论文发表于2024年4月,闫兆进副教授为通讯作者,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为唯一通讯单位。论文聚焦土地利用变化(LULC)对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壤侵蚀的影响,运...
构造地质学领域著名国际期刊《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近期在线发表了地质系王瑞瑞副教授题为“Did along-strike changes in continental subduction styles occur in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的研究论文。华北陆块与华南陆块之间的三叠纪大陆碰撞形成了大别-苏鲁造山带,并创造了两项世界纪录:其一,大别-苏鲁造山带是全球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之一;其二,郯庐断裂是全球最长的走滑断层之一。因此,该地区一直...
高溴油田水的成因:化石藻类的来源溴(Br)是一种关键的化学原料,主要来源于古代海水蒸发的卤水。随着蒸发过程卤水盐度的增加,溴逐渐通过蒸发浓缩而积累在残余的卤水中。在石膏沉积阶段,残留的蒸发卤水的234 ppm。在岩盐沉积过程中,残留的蒸发卤水中的溴含量可以达到630 ppm。在K-Mg盐沉积阶段,残留的蒸发苦卤中的溴含量超过1000 ppm。因此溴/氯系数(Br/Cl)作为一个关键指标,可用于预测蒸发盐岩中钾盐的形成。现代海水...
最早的动物骨骼产生:高磷海水电化学方法模拟的启示距今5.51–5.39 亿年的 Cloudina管和其它埃迪卡拉晚期的管状化石,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生物矿化作用的多细胞动物,被认为是最早的动物骨骼的出现。埃迪卡拉纪末期至早寒武纪期间的两次成磷事件,分别对应着管状化石(cloudinids)和小壳化石(small shelly fossils)在地质历史上的出现。中国矿业大学孟凡巍教授与南京晓庄学院环境科学学院曹金星博士、西北大学地质系蔡耀平教...
地质系硕士研究生王兰花在SCI期刊《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发表煤精研究成果近日,我院地质系硕士研究生王兰花为第一作者、导师陈义林副教授为通讯作者所撰写的学术论文《辽宁抚顺和新疆吉木萨尔煤精的显微组成和拉曼光谱对比研究》在中文期刊《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上发表,期刊《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同时被SCI、EI、北大核心等数据库收录。该论文的共同作者为中国矿业大学傅雪海教授、王文峰教授、太原科技大学简阔副教授、中国矿业...
版权所有:中国矿业大学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大学路1号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 邮编:221116 苏ICP备05007141号